跟一位從業(yè)8年的資深心理咨詢師聊天,她說了句大實話:"其實有些來訪者來做咨詢,可能越做越難受。"這話讓我想起鄰居王姐的經(jīng)歷。她原本想解決婚姻問題,結果做了半年咨詢,不僅沒改善夫妻關系,反而開始失眠焦慮,對了不得不去醫(yī)院開安眠藥。
為什么花錢買服務反而受罪?根據(jù)行業(yè)內(nèi)部觀察,下面這四類人最容易在心理咨詢中"吃虧":
第一類:把咨詢師當救命稻草的
張姨就是個典型。女兒抑郁癥住院后,她每周跑三家咨詢機構,總覺得"多找?guī)讉€專家肯定有用"。結果不同咨詢師的治療方案互相矛盾,女兒病情反而加重。正規(guī)的心理咨詢需要穩(wěn)定的咨訪關系,頻繁更換咨詢師就像吃藥不按療程,反而影響治療效果。
第二類:經(jīng)濟壓力大的
小陳月薪6000卻堅持找800/小時的"大咖",刷爆信用卡做咨詢。這種經(jīng)濟壓力會導致兩個后果:要么不敢說真話怕浪費錢,要么對咨詢效果有過高期待。有位同行透露,這類來訪者中途放棄的比例高達70%。
第三類:把咨詢當聊天的
李叔退休后把咨詢室當茶話會,每次聊家長里短兩小時。三年花了十幾萬,連子女都說他"被忽悠了"。專業(yè)咨詢需要明確治療目標,如果只是傾訴解悶,其實找朋友聊天或者參加興趣社團更合適。
第四類:忽視匹配度的
就像談戀愛要看眼緣,咨詢師也不是越貴越好。朋友小雅換了6個咨詢師才找到合適的,她說前5個不是理論派太強勢,就是共情力不足?,F(xiàn)在很多平臺提供試體驗服務,建議先進行1-2次嘗試再決定。
如何避免成為"吃虧"客戶?三點建議:
1. 先做免費心理測評明確需求
2. 首次咨詢重點觀察匹配度
3. 每月做一次效果評估
親情提示:心理咨詢本質(zhì)是助人自助,如果出現(xiàn)以下情況請立即終止咨詢:
咨詢后持續(xù)情緒低落超過48小時
咨詢師介入你的私人社交關系
要求提前預付大額費用

為什么有的心理咨詢越做越難受?
一、創(chuàng)傷記憶被激活了
好比腿上有個潰爛的傷口,平時裹著紗布不覺得疼。心理咨詢就像慢慢揭開紗布的過程,當咨詢師引導你觸碰那些刻意遺忘的童年陰影、失敗感情時,防御機制被打破,情緒洪水就會突然決堤。有位來訪者說過:"每次聊完原生家庭,回家的地鐵上都會莫名其妙流眼淚"——這其實是療愈必經(jīng)的陣痛期。
二、遇上不合適的咨詢師
就像談戀愛要講緣分,咨詢師也有匹配度的問題。有的新手咨詢師用力過猛,像查戶口似地追問隱私;有的過于教條,拿著教科書照本宣科;還有的缺乏共情,來訪者哭得稀里嘩啦,他還在淡定地做記錄。這種"雞同鴨講"的關系,只會讓人越聊越憋屈。
三、潛意識在抗拒改變
有個挺有意思的現(xiàn)象:有些人抱怨咨詢沒用,卻連續(xù)三年每周準時去見咨詢師。心理學上這叫"癥狀獲益"——雖然痛苦,但維持現(xiàn)狀能獲得安全感。就像習慣了戴鐐銬跳舞的人,突然要解開鎖鏈反而不會走路了。這種矛盾會讓咨詢陷入"難受-逃避-更難受"的怪圈。
四、咨詢節(jié)奏沒把控好
好的咨詢師應該像老中醫(yī)把脈,知道什么時候該下猛藥,什么時候要溫補。有些咨詢進展太快,一周內(nèi)就把陳年舊傷翻個底朝天;有的又太溫吞,半年過去了還在兜圈子。有位姑娘和我吐槽,每次咨詢完都像被掏空,得緩兩天才能上班,這就是咨詢師沒做好情緒緩沖的典型表現(xiàn)。
要是你正在經(jīng)歷這種"難受期",先別急著否定咨詢??梢院妥稍儙熤苯訙贤ㄕ{(diào)整節(jié)奏,或者給自己兩周時間觀察身體反應。實在磨合不了,換咨詢師也不丟人。記?。赫嬲行У淖稍儜撌?帶著痛感成長",而不是"持續(xù)受刑"。
說到對了,心理咨詢本來就是個螺旋上升的過程。就像整理亂糟糟的衣柜,剛開始把所有衣服都掏出來時,房間會比原來更亂。但只有經(jīng)歷這個混亂階段,才能真正分類收納,讓心靈空間恢復秩序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